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根据Canalys发布的数据,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腕带设备市场同比增长3%,达到5290万台,其中基础手环、基础手表和智能手表的出货量均有所上涨。
智能手环是一种穿戴式智能设备,通过集成多种技术于一体,实现对用户多方面信息的实时监测与管理。
内置的各种传感器(如加速度计、心率传感器、血氧饱和度传感器等)持续收集人体生理数据,微处理器处理这些数据,并通过蓝牙或Wi-Fi等无线通信方式将信息传输到智能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上,在配套的应用程序中展示详尽的数据分析和个性化建议。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的《2024-2029年中国智能手环产业链供需布局与招商发展策略深度研究报告》显示:
出货量增长:根据Canalys发布的数据,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腕带设备市场同比增长3%,达到5290万台,其中基础手环、基础手表和智能手表的出货量均有所上涨。基础手环市场得益于小米手环9和三星Galaxy Fit3的推动,自2020年第三季度以来首次恢复增长,增幅达7%,出货量为1040万台。智能手表出货量1850万台,增幅微弱,仅0.1%,原因在于华为和三星的增幅与苹果出货量的下滑相互抵消。
品牌竞争:在品牌竞争方面,苹果、小米在2024年第三季度出货量均为850万台,市场占有率均为16.1%,并列第一名。其次是华为、三星、印度品牌Noise,出货量分别是710万台、480万台、250万台,市占率分别是13.5%、9.1%、4.7%。小米凭借小米手环9和红米手表5系列等产品的强劲需求,在可穿戴腕带设备领域创下自2020年四季度以来的最高出货量。
区域差异:可穿戴腕带类设备存在区域差异,新兴市场显示出强有力的增长潜力,而北美市场则举步维艰。这主要是由于新兴市场消费者对具备经济效益的设备有较大需求,推动了小米手环系列和三星Galaxy Fit3等产品在拉美以及欧洲、中东和非洲市场的增长。而北美市场则由于对苹果传统机型的需求下降以及Fitbit的市场份额缩水,面临需求下滑的困境。
持续增长:随着物联网、移动互星空体育智能科技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手环行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可穿戴腕带设备市场的出货量将持续增长,智能手环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规模也将不断扩大。特别是在中国市场,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管理和运动监测需求的不断提升,智能手环的功能和性能也将不断升级。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智能手环行业竞争的核心。各大厂商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出具有心率监测、血氧检星空体育智能科技测、压力监测等健康监测功能的高端产品,以及GPS定位、NFC支付等便捷功能,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这些技术创新将推动智能手环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政策支持:政府对健康产业的支持政策为智能手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政府对健康产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为智能手环等健康监测设备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消费者需求:消费者对健康管理的需求日益增强,推动了智能手环市场的快速发展。智能手环可以帮助用户记录日常生活中的锻炼、睡眠、饮食等实时数据,起到通过数据指导健康生活的作用。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智能手环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智能化和互联化:未来智能手环将更加智能化和互联化,能够智能识别用户运动模式和健康状况,提供贴心服务。同时,与智能家居、智能办公等场景实现互联互通,实现远程控制、消息提醒、支付等多种功能。
个性化和定制化: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数据,智能手环厂商将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健康管理和运动计划。同时,根据用户喜好和需求进行外观设计和功能定制,满足个性化追求。
跨界合作:智能手环厂商可以积极与医疗健康、运动健身、智能家居等领域的企业展开合作,共同推出具有创新功能的产品和服务。这种跨界合作与生态构建的模式将有助于智能手环行业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和更高的市场价值。
综上,智能手环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的压力。各大厂商需要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不断创新和突破,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想了解更多中国智能手环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4-2029年中国智能手环产业链供需布局与招商发展策略深度研究报告》,报告对我国智能手环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子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国内外智能手环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研网只提供资料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对有关信息或问题有深入需求的客户,欢迎联系咨询专项研究服务)